您当前的位置 :北方网 > 智慧城市 > 产业研究 > 专家观点 正文
    高新民:如何在新信息时代中创新智慧城市模式
2014-12-04 10:06 | 作者: | 稿源:国脉物联网 | 编辑:刘达
摘要:我们对"国家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,具有全局性、战略性和全球性"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认清全球性时代特征及发展大势。那么在新信息时代中,对智慧城市的界定应该是,智慧城市既是信息时代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目标,又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新模式。

  2014年11月27日,"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"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举行。本次会议以"发掘智慧城市创新价值,把握智慧城市主流趋势"为主题,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、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办,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为指导单位。大会邀请了国家部委领导、省市经信委、科技厅(局)代表、行业专家、优秀厂商及业界主流媒体约300余人参会。

  

  会上,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就"智慧城市模式创新"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。他总结了新时代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,以及对智慧城市的界定。他提到技术基础,大数据与社交化、泛在化融合产生新模式,并特别阐述了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问题。

  在主题演讲开篇中他对信息化的新理解进行了阐释,他表示,我们对"国家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,具有全局性、战略性和全球性"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认清全球性时代特征及发展大势。那么在新信息时代中,对智慧城市的界定应该是,智慧城市既是信息时代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目标,又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新模式。

  他提到,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一个综合计算、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,智慧城市是它在城市的应用;大数据利用的能力则将成为智慧城市认知和决策的关键支撑。同时,高新民理事长还通过当前互联网数据规模2.8ZB,到2020年将会膨胀到39ZB(40万亿GB)的数据案例直观表述了大数据技术将在城市规划、运行管理、公共服务、企业经营等领域率先应用的重要性,它将为决策和公共治理提供重要支持。

  随后,高新民理事长指出,在未来各类互联网应用中需借助社交化和移动化的路径,实现数据更为海量的产出、更为有效的融合和挖掘,从而形成依靠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,因此大数据与社交化、泛在化融合产生新模式是大势所趋,从而得到的启示是,应该怎么把握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所在。

  他详细谈到,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要素包括:大局思维、多方参与、数据开放及商业模式。这些要素的要求即是,要充分考虑从城市的规划、管理、服务整个过程,让市民参与到城市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中;政府要进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,并通过开放数据发挥巨大价值;同时,建立可持续的政企合作模式,鼓励商业模式的创新。最终形成创新的产业经济,融合的信息服务,统筹的城市管理,有效的政府治理,以及一流的信息基础。

  而在新型城镇化方面,高新民理事长提出需要优先开展智能交通及公用事业的智能化,面向领域,而非行业,进行深度整合。在建设的同时更要思考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:领域发展的愿景和状态目标是什么;如何确立领域关键要素及其信息网络互联,包括接口和数据标准;以及如何确保系统及关键要素状态信息的持续、可靠地感知,在系统的治理机制上,如何实时适应条件、环境变化等等。

  在演讲的最后,他详细谈到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与PPP模式的相关内容。他阐述道,PPP模式的最高原则是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。而参照互联网企业经验,应该先实现"基本服务免费,增值服务付费",其次是"后向收费服务"(即,政府允许一些增值服务收费)。他总结到,新的商业模式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满意,同时让政府服务到位,体验更好,社会投资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,在这几个方面做到"三赢"。

  高新民理事长最后强调,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,也是新模式,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智慧城市规划要全市一盘棋,以各领域战略目标为导向,设立若干主题,按机构职能和事权分解任务,确立在协同机制作用下的可操作行动。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,要与面向突出矛盾的信息化进程衔接好,同时利用好ICT发展新机遇做好模式创新;在建设中更要做好全局观念、多方参与、数据汇聚、商业模式这几个关键要素。

 
相关新闻:
 
·安筱鹏:智慧城市本质是服务·山东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信息消费空间...
·专家解读:智慧城市要超越城镇化概念·易珉:智慧城市是为了让人们减少出行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关于北方网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律师 | 设为首页 | 关于小狼
Copyright (C) 2000-2014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 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津B2-20000001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205099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06001